種植竹蓀怎樣養(yǎng)殖
1、分別是壓塊種植、直播床栽以及室內(nèi)箱栽。壓塊種植的方法主要就是將竹蓀菌壓成塊狀,然后放進土中進行栽種,這樣栽種的竹蓀就比較集中,生長的周期也比較短。而直播床栽主要是用配置的養(yǎng)料進行栽種,這樣出菌的面積比價大,可以提高菌床的使用率,但是生長的周期偏長,最后就是室內(nèi)箱栽,它就需要提前做好木箱,然后倒入養(yǎng)料,再進行接種,這樣更方便管理和控制,能有效的提高竹蓀的質(zhì)量。
2、養(yǎng)料配制。養(yǎng)料的主要成分是木屑、麩皮,其次就是百分之一的白砂糖、百分之二的石灰粉以及其他的微肥總共占百分之一左右,然后加入水進行攪拌,水的比例按照一比二的原則進行加水,然后攪拌均勻,要注意的就是每隔三個小時左右就需要攪拌一次,一般三次左右就由即可進行裝料,等養(yǎng)料配置好之后就需要按照不同的種植方法進行裝料,最后將裝好的養(yǎng)料進行高溫或高壓消毒殺菌,即可等待接種。
3、接種管理。首先我們就是要選好竹蓀的菌種,然后在進入接種的無菌房之前需要先穿好無菌服,并且將要用于接種的工具和設(shè)備進行消毒,才可以進行接種。在接種的時候通常是要按照合理的間隔進行接種的,一般是行間距八厘米、株間距六厘米左右整齊的排列在培育床上,最后用一層竹葉輕輕地覆蓋在上面即可。
4、出菌管理。出菌管理也就是說竹蓀菌的菌絲體在發(fā)育的過程,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對溫度和濕度以及光照和空氣流通等各方面的管理,首先在菌絲體生長之后要在上面覆蓋一層肥力較為充足的細(xì)土,然后再蓋上一層竹葉,同時每天至少要保證出菌房中的空氣流通性較好,以及將溫度控制在二十四度左右,濕度控制在百分之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五之間,這樣就可以等待竹蓀長出來了。
5、種植的溫度不能低于十五度同時也不能高于三十五度,然后就是空氣中的濕度不能低于百分之七十,養(yǎng)料中的濕度不能低于百分之五十,還有就是竹蓀的生長的光照最好是發(fā)散性的光,但是光照也不能太弱,最后就是要注意清理種植地的雜菌以及進行病蟲害的防治。
6、竹蓀幼擔(dān)子果菌蕾呈圓球形,具三層包被,外包被薄,光滑,灰白色或淡褐紅色,中層膠質(zhì);內(nèi)包被堅韌肉質(zhì)。成熟時包被裂開,菌柄將菌蓋頂出,柄中空,高15~20cm,白色,外表由海綿狀小孔組成,包被遺留于柄下部形成菌托,菌蓋生于柄頂端呈鐘形,蓋表凹凸不平呈網(wǎng)格,凹部分密布擔(dān)孢子,蓋下有白色網(wǎng)狀菌幕,下垂如裙,長達8厘米以上;孢子光滑,透明,橢圓形,3~3.5×1.5~2微米。
廢料怎樣直接用于栽培竹蓀?
銀耳污染袋進行簡單處理,可以直接用作野外生料免棚栽培竹蓀。接種后60~70天出菇,每平方米可產(chǎn)竹蓀干250~300克。省本省工,效益高,是一項可取的技術(shù)。具體方法如下:
(1)污染袋處理
在食用菌生產(chǎn)中采用木屑、棉籽殼、玉米芯、葵花籽殼等含木質(zhì)素、纖維素較多、質(zhì)地堅實的原料作培養(yǎng)料的,不論是銀耳或是其他菇類的菌袋,受雜菌污染的程度無論是多少,均可收集破袋取料,加入3%石灰粉拌勻,然后成垛,使石灰粉在料內(nèi)殺菌。經(jīng)2天時間的“悶堆”后,把料攤開,讓陽光暴曬至干備用。
(2)配料比例
栽培竹蓀的原料采用各種竹、木類、農(nóng)作物秸稈、籽殼、野草等均可。利用經(jīng)處理的污染料栽培竹蓀的配方如下:
配方之一:污染料60%,雜木片18%,大豆秸稈20%,過磷酸鈣1%,石膏粉1%。
配方之二:污染料50%,棉花稈或玉米稈30%,雜木片19%,過磷酸鈣1%。
配方之三:污染料35%,竹片(竹絲、竹屑均可)30%,雜木屑19%,棉籽殼15.4%,混合肥0.6%。
配方之四:污染料35%,玉米芯30%,棉花稈或向日葵稈33%,過磷酸鈣和石膏粉各1%。
配方之五:污染料40%,谷殼30%,蘆葦29%,過磷酸鈣1%。
以上配方污染料為主體,配合其他原料,均要曬干。由于各地原材料資源不一,配方中所需配合原料,可以就地取材,選用相似的其他秸稈原料代替,其效果一樣。配料時按上述原料混合,加入清水。料與水的比例為1∶1~1∶2,含水量60%左右。
(3)堆料播種
竹蓀采用生料野外免棚栽培新技術(shù)。其栽培場所十分廣泛,林地、果園、山坡林果山場的空間地均可套種。畦床寬1.4米,長度視場地而定,四周開好排水溝。栽培季節(jié)以春季為好,通常南方從“驚蟄”開始,北方可適當(dāng)推遲。菌種選用高溫型棘托竹蓀,夏季出菇。播種時,先將備好的配料采取2層料1層菌種播種法:例如配方之一,可先把雜木片全部撒鋪于畦床上,再以污染料總量的50%加大豆稈總量的50%,鋪放在木片上壓平,然后在料上播竹蓀菌種,撒播或點播均可,再把剩下50%的污染料和大豆稈鋪放于菌種上面。最后覆土3厘米厚,覆土的含水量以18%為適。每平方米用竹蓀菌種4~5瓶(袋)。
(4)間套作物
播種10天后,在畦床每隔1米位置,套種玉米1穴,玉米與玉米之間再套種大豆1穴,形成高低稈作物互襯,起遮陽作用。然后用茅草或玉米稈將覆土層遮蓋3~4厘米。
(5)出菇管理
在自然氣溫條件下,一般播種后經(jīng)33天的發(fā)菌培養(yǎng),菌絲即可蔓延料層,逐漸由營養(yǎng)生長轉(zhuǎn)入生殖生長,菌絲爬向覆土層,形成菌索。在菌索尖端紐結(jié)成米粒大的白色原基,并逐漸長大。此期間要求空氣相對濕度85%,接種后45~50天形成菌球,長菇期正值6~9月高溫季節(jié),在菌球生長期,早晚必須各噴水1次,空間相對濕度保持90%~95%,短時間內(nèi)破口,盡快抽柄撒裙。竹蓀菌裙下撒時間,多在上午9~12時,少量在下午3~4時。開始撒裙就應(yīng)及時采收,否則過期,會造成子實體自溶。采收后可整朵曬干或用脫水機烘干,因產(chǎn)品回潮性極強,干品應(yīng)用雙層塑料袋包裝,扎好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