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竹蓀種植需要注意什么?

來源:m.wisdom-airtools.cn???時間:2023-02-06 06:54???點擊:244??編輯:admin???手機版

竹蓀基部菌索與竹鞭和枯死竹根相連,長裙竹蓀多產(chǎn)于高溫高濕地區(qū),而同屬的短裙竹蓀則多長在溫濕環(huán)境。竹蓀在氣溫7℃以上即可栽培,以10~12月份栽培為宜。

1、溫度

竹蓀是典型的中溫型菌類。菌絲最適溫度為20~23℃;低于16℃或高于36℃,生長緩慢。這里所指的溫度,是菌絲和子實體生長所處的環(huán)境溫度,即培養(yǎng)基所處的地下5~20厘米深和子實體分化的地下1~30厘米深的溫度。

2、濕度

這里的濕度包括培養(yǎng)基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及空氣相對濕度3個方面。竹蓀在生長過程中對濕度條件要求較高。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yǎng)基含水量達60%~70%,低于50%,菌絲生長受阻,低于30%,則休眠或死亡。

3、空氣

竹蓀屬好氣性真菌。無論是菌絲生長還是竹蓀球形成及子實體生長發(fā)育,都需要充足的氧氣?;|(zhì)或土壤中氧氣充足,菌絲生長或子實體形成都較快。沒有足夠的氧氣,竹蓀就不能很好地生長發(fā)育,菌絲生長緩慢甚至會死亡,子實體易產(chǎn)生畸形。?

4、光照:竹蓀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照,有光照會延緩菌絲生長速度。

5、pH值:竹蓀喜偏酸性的生活環(huán)境。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yǎng)料的pH值為5~6.0,pH值大于7.5,生長受阻。

6、土壤

這里主要指覆土。竹蓀在菌絲生長階段,沒有土壤發(fā)育仍然良好,但到生殖生長階段即竹蓀球分化階段,沒有土壤,竹蓀球就無法形成。覆土后菌絲供氧不足,被迫向土層伸長,有利于形成子實體。因此,覆土是竹蓀栽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之一。?

7、清除雜菌

在菌絲管理期間要清除畦面雜菌、污染物,發(fā)現(xiàn)“黑、紅、綠”顏色雜菌,立即用碳銨或石灰覆蓋外加薄膜,消毒抑制。如出菇期出現(xiàn)雜菌,在竹蓀未展裙前可噴灑金霉素水溶液,嚴重時可噴灑0.1%多菌靈藥液進行防治。

8、水旱輪作

為防止雜菌大面積感染造成減產(chǎn)損失,竹蓀栽培田不宜連作,應改種水稻,三年后方可重新種植竹蓀。

9、蟲害

白蟻:能蛀食竹蓀菌絲,影響竹蓀產(chǎn)量。螨類:在高溫高濕時容易爆發(fā),能把菌絲咬斷,菌絲萎縮不長,也能咬竹蓀菌球,并傳播病菌,發(fā)生嚴重時造成絕收。蛞蝓:主要吞噬竹蓀菌球,造成菌球穿孔,并留下一道白色黏液。

10、病害

黏菌:發(fā)生在竹蓀畦面裸露土或覆蓋的稻草上,初期為黏糊糊,會變形運動,呈乳白、橙黃、黃綠色,使菌絲生長受抑或逐漸消亡,嚴重時不再生長竹蓀,竹蓀菌蕾受到危害呈水漬狀、霉爛。

煙灰菌:常發(fā)生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初期在竹蓀畦面覆土層出現(xiàn)臟白色絨毛狀菌絲,很快變成粉紅色、黑色,菌落呈深煙灰色,并產(chǎn)生大量的黑色孢子,其主要為害竹蓀菌絲,導致菌絲斷裂,直至死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竹蓀

溫度

竹蓀是典型的中溫型菌類。菌絲的生長溫度為4~28℃,最適溫度為20~23℃;低于16℃或高于36℃,生長緩慢。子實體形成溫度為17~29℃,以20~24℃為宜,最適溫度為22℃;高于28℃,生長緩慢,生長勢弱;35℃以上,停止生長;低于15℃,發(fā)育減慢,菌球萎縮或出現(xiàn)畸形。

這里所指的溫度,是菌絲和子實體生長所處的環(huán)境溫度,即培養(yǎng)基所處的地下5~20厘米深和子實體分化的地下1~30厘米深的溫度。因為同一時間地表和地下的溫度有較大差異,一般情況下,地表的溫度高于地下溫度,離地表越深,溫度越低。栽培時要注意此點。

濕度

這里的濕度包括培養(yǎng)基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及空氣相對濕度3個方面。竹蓀在生長過程中對濕度條件要求較高。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yǎng)基含水量達60%~70%,低于50%,菌絲生長受阻,低于30%,則休眠或死亡。含水量高、通氣性差,都會抑制菌絲生長或使其窒息死亡。子實體形成要求空氣相對濕度達85%~90%,土壤含水量達2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低于80%,生長緩慢或表面龜裂,易產(chǎn)生畸形菇。

空氣

竹蓀屬好氣性真菌。無論是菌絲生長還是竹蓀球形成及子實體生長發(fā)育,都需要充足的氧氣?;|(zhì)或土壤中氧氣充足,菌絲生長或子實體形成都較快。沒有足夠的氧氣,竹蓀就不能很好地生長發(fā)育,菌絲生長緩慢甚至會死亡,子實體易產(chǎn)生畸形。

光照

竹蓀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照,有光照會延緩菌絲生長速度。原基發(fā)生和子實體最后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以100~300勒克斯即可。光照太弱,影響子實體分化;強陽光直射,則導致子實體生長受阻、萎縮。

pH值

竹蓀喜偏酸性的生活環(huán)境。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yǎng)料的pH值為5~6.0,pH值大于7.5,生長受阻。子實體發(fā)育階段pH值以4.6~5.5為宜。

擴展資料:

竹蓀營養(yǎng)價值很高。據(jù)分析,每100克鮮竹蓀中含有粗蛋白20.2%(高于雞蛋),粗脂肪2.6%,粗纖維8.8%,碳水化合物6.2%,粗灰分8.21%,還有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鉀、鎂、鐵等礦物質(zhì)。長裙竹蓀的蛋白質(zhì)中氨基酸含量極為豐富,其中谷氨酸含量達1.76%,是竹蓀味道鮮美的主要原因。

竹蓀的子實體脆嫩爽口、香甜鮮美,別具風味,作為菜肴,冠于諸菌,堪稱色、香、味三絕,是宴席上著名的山珍。在菇類飲食文化中的各大菜系中,幾乎都有竹蓀名菜。

湘菜中的“竹蓀芙蓉”是我國國宴的一大名菜,1972年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和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吃了這道菜后,都贊不絕口。此外,如竹蓀響螺湯、竹蓀扒風燕、竹蓀燴雞片等,都是很有名的美味佳肴,深受國內(nèi)外賓客的喜愛。

營養(yǎng)價值

1. 竹蓀含有豐富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無機鹽等,具有滋補強壯、益氣補腦、寧神健體的功效;

2. 竹蓀的有效成分可補充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提高機體的免疫抗病能力;

3. 竹蓀能夠保護肝臟,減少腹壁脂肪的積存,有俗稱“刮油”的作用,從而產(chǎn)生降血壓、降血脂和減肥的效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竹蓀

分布范圍

世界許多國家,例如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朝鮮、美國、古巴、巴西、英國、法國、俄羅斯、墨西哥、澳大利亞,以及東非等都有竹蓀分布。

中國分布范圍也很廣,黑龍江、吉林、河北、陜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云南、貴州、西藏、廣東、廣西及臺灣等省區(qū)都有采集到竹蓀的報道,但各地的竹蓀品種不完全相同,其中以西南各省分布較廣,食用品種質(zhì)量也較優(yōu)。

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發(fā)布《2016年第112號公告》,批準長寧竹蓀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chǎn)品,劃定長寧縣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為保護區(qū)域,自即日起實施保護。

生長環(huán)境

1、營養(yǎng)

竹蓀為竹林腐生真菌,以分解死亡的竹根、竹竿和竹葉等為營養(yǎng)源。野生時多生長于楠竹、平竹、苦竹、慈竹等竹林里,其土質(zhì)有黑色壤土、紫色土、黃泥土等。

竹蓀營腐生生活,其菌絲能穿透許多微生物的拮抗線,能利用許多微生物不能利用的纖維素、木質(zhì)素。因此,人工栽培時,可用竹木屑及多種農(nóng)作物秸稈及少量無機鹽等,即可滿足其營養(yǎng)需求。

2、溫度

竹蓀是典型的中溫型菌類。菌絲的生長溫度為4~28℃,最適溫度為20~23℃;低于16℃或高于36℃,生長緩慢。子實體形成溫度為17~29℃,以20~24℃為宜,最適溫度為22℃;高于28℃,生長緩慢,生長勢弱;35℃以上,停止生長;低于15℃,發(fā)育減慢,菌球萎縮或出現(xiàn)畸形。

這里所指的溫度,是菌絲和子實體生長所處的環(huán)境溫度,即培養(yǎng)基所處的地下5~20厘米深和子實體分化的地下1~30厘米深的溫度。因為同一時間地表和地下的溫度有較大差異,一般情況下,地表的溫度高于地下溫度,離地表越深,溫度越低。栽培時要注意此點。

3、濕度

這里的濕度包括培養(yǎng)基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及空氣相對濕度3個方面。竹蓀在生長過程中對濕度條件要求較高。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yǎng)基含水量達60%~70%,低于50%,菌絲生長受阻,低于30%,則休眠或死亡。含水量高、通氣性差,都會抑制菌絲生長或使其窒息死亡。

子實體形成要求空氣相對濕度達85%~90%,土壤含水量達2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低于80%,生長緩慢或表面龜裂,易產(chǎn)生畸形菇。

4、空氣

竹蓀屬好氣性真菌。無論是菌絲生長還是竹蓀球形成及子實體生長發(fā)育,都需要充足的氧氣。基質(zhì)或土壤中氧氣充足,菌絲生長或子實體形成都較快。沒有足夠的氧氣,竹蓀就不能很好地生長發(fā)育,菌絲生長緩慢甚至會死亡,子實體易產(chǎn)生畸形。

5、光照

竹蓀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照,有光照會延緩菌絲生長速度。原基發(fā)生和子實體最后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以100~300勒克斯即可。光照太弱,影響子實體分化;強陽光直射,則導致子實體生長受阻、萎縮。?

6、pH值

竹蓀喜偏酸性的生活環(huán)境。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yǎng)料的pH值為5~6.0,pH值大于7.5,生長受阻。子實體發(fā)育階段pH值以4.6~5.5為宜。?

7、土壤

這里主要指覆土。竹蓀在菌絲生長階段,沒有土壤發(fā)育仍然良好,但到生殖生長階段即竹蓀球分化階段,沒有土壤,竹蓀球就無法形成,這可能與土壤的物理作用(鎮(zhèn)壓與機械刺激)和土壤中微生物及微量元素的作用有關。

覆土后菌絲供氧不足,被迫向土層伸長,有利于形成子實體。因此,覆土是竹蓀栽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之一。

擴展資料

栽培技術

竹蓀在氣溫7℃以上即可栽培,以10~12月份栽培為宜。

1、室內(nèi)箱栽

用廢木箱作栽培容器。在箱底先鋪5~10厘米厚的腐殖質(zhì)土,其上鋪竹段、木段或其它代料,于料上接入竹蓀栽培種。每平方米用3瓶菌種,最后覆蓋肥土5~8厘米,澆透水,在室溫下培養(yǎng)發(fā)菌。常灑水,保持濕潤。在溫、濕度適宜條件下,4~5個月菌絲可長滿培養(yǎng)料。

當氣溫達20~24℃時,便在表土內(nèi)形成菌蕾。此時,室內(nèi)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5%以上。當菌球鉆出表土后,空氣相對濕度要提高到95%以上。

2、床畦栽培

選擇背風陰涼場地,挖深10~15厘米,寬100厘米,長度不限的床畦。畦底留10厘米松土,先鋪一層竹片或段木(干竹片需洗浸泡8~12小時,晾干表面水分),在竹片或段木上播1層菌種,撒1層干竹葉,最上部覆蓋肥土10厘米。

若遮蔭條件差,應在床畦上搭蔭棚。經(jīng)常灑水保持表土濕潤。從接種到采收經(jīng)10-12個月。

此外,還有菌種壓塊栽培方法、塑料袋直接栽培法等。

3、管理

(1)水分管理是栽培成敗的關鍵。菌絲體生長階段土壤濕度應保持65~70%,濕度過大過小都不利。若土壤過干,可噴細水,但不可使泥土上積水。

(2)各生長階段的管理。菌蕾生長階段,溫度最好控制在20~23℃,空氣相對濕度在70~75%;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90~95%,可每天噴水3~4次;每天開窗通氣1~2次,每次30分鐘。

(3)室外床畦栽培的管理。嚴防人、畜踐踏。在發(fā)菌過程中,平時不要挖開檢查,以免弄斷菌絲。

(4)及時補土。若埋的段木露出土表,應及時補土覆蓋。

4、坑式栽培

栽培林地:栽培竹蓀的林地應選擇管理方便、坡度平緩、背北風、有水源、土壤肥沃濕潤且排水良好、土質(zhì)為沙壤土的毛竹林或竹闊混交林地,林分郁閉度為0.8~0.9,最好是小溪流的山谷地段。

開設栽培坑:在選好的林地內(nèi),按水平帶開設長2米、寬1米、深20厘米的栽培坑,并填入肥沃表土,厚約5厘米。四周開挖排水溝,以免積水。

培養(yǎng)料處理;處理方法有生料法、煮料法和發(fā)酵法等?,F(xiàn)僅介紹發(fā)酵法。竹蓀培養(yǎng)料主要是干枯的竹竿、竹枝、竹鞭、竹葉等竹料,將其截成長3~5厘米、寬1~1.5厘米的小塊(竹葉截成2~3厘米的小片或粉碎均可)。

培養(yǎng)料的配方為:竹片77%、竹葉20%、過磷酸鈣1%、石膏粉1%、尿素0.5%、石灰0.5%。先將竹片和竹葉用澄清的石灰水預濕至濕度約60%~65%,加入尿素后堆放。料堆中層溫度將上升至60℃以上,待溫度下降至30℃時,進行第一次翻堆,此階段約需7天時間;

隨后加入石膏粉總量的50%,補足水分至濕度65%,又經(jīng)過6天后,再進行第二次翻堆;加入剩下的50%石膏粉,調(diào)整濕度至65%,再過5天,進行第三次翻堆;加入過磷酸鈣并噴入鋅硫磷殺蟲劑500倍液,調(diào)整濕度至60%~65%,約相隔4天后,進行第四次翻堆,再調(diào)整濕度至55%~60%。

每次翻堆均應在堆中心溫度下降時進行,并將表面干燥層翻至中層,把中層翻至外層。發(fā)酵結(jié)束時,料呈咖啡色,略有氨氣味,無霉變,竹片變脆易折斷。栽培接種時,另加占堆料總重量1%的蔗糖水。此法適用于批量栽培竹蓀,效果較好。

接種:栽培竹蓀選擇菌種是關鍵。長裙竹蓀、短裙竹蓀品質(zhì)好,市場價格高,但人工栽培較難掌握;而紅托竹蓀栽培簡單,產(chǎn)量也高,但品質(zhì)差,售價低。在生產(chǎn)中應選擇適合當?shù)卦耘嗟膬?yōu)良菌種和優(yōu)良菌株。

由于竹蓀菌絲體生長對溫度、濕度要求較嚴,栽培接種時間一般以4~5月份及10~11月份為宜。接種應選擇陰天或沒有陽光直射的時日進行。接種前一周,先用50%的多菌靈1000倍藥液或700倍鋅硫磷藥液進行栽培坑內(nèi)土壤消毒。

然后將處理好的竹片鋪于坑內(nèi),厚約4~5厘米,再在上面鋪經(jīng)過處理的竹葉厚2~3厘米。在竹葉上按橫向間距10厘米、縱向間距12厘米梅花形點播竹蓀栽培菌種。

再鋪上一層厚為4~5厘米的竹片,竹片上覆蓋一層2~3厘米厚竹葉,然后又按橫向間距6厘米、縱向間距8厘米點播菌種,最后在菌種上層覆蓋一層竹葉,厚度以蓋住菌種為準,并輕輕壓緊,使菌種和培養(yǎng)料緊密接觸。

菌種用量為每平方米24瓶,其中面層用量為70%,底層用量為30%。當天取出的菌種和培養(yǎng)料,必須當天接種完畢。

覆土與搭棚:接種后,待菌絲長滿培養(yǎng)料面層后,需覆蓋一層厚約2~4厘米的經(jīng)太陽曝曬過的肥沃細土,土面上再蓋一層厚約2厘米的竹葉,以保持良好的通氣性和適宜濕度。覆土后,要立即搭拱形塑料棚,棚高50厘米左右。郁閉度不到0.8的竹林,還應在塑料棚上搭遮蔭棚,棚高80~100厘米。

采制與包裝:竹蓀破蕾開裙一般在凌晨,必須做到隨開隨采。也可將開裙一半的子實體或成熟的菌蛋采收回室內(nèi)待其全部開裙。采收時,用刀從菌托底部切斷菌索,先輕輕取掉菌帽,然后去掉菌托,留菌柄和菌裙,用濕紗布揩干凈或用清水沖洗干凈,置于墊有白紙的提籃或竹籃里,切不可撕破弄斷。

取回后及時分級進行烘干或曬干,烘干宜用低溫烘烤,先用40℃溫度烘烤,半小時翻動一次;以后溫度可慢慢上升到50℃,每隔1小時翻動1次,約烘4小時;溫度降至40℃繼續(xù)烘烤約3小時。烘干后,取出攤涼20~30分鐘,待菌體變軟后再分級包裝。鮮竹蓀干燥得率約為2.6%~2.8%。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竹蓀

種植竹蓀的環(huán)境及注意事項:

1、室內(nèi)箱栽

用廢木箱作栽培容器。4~5個月菌絲可長滿培養(yǎng)料。氣溫20-24℃時,便在表土內(nèi)形成菌蕾。室內(nèi)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5%以上。當菌球鉆出表土后,空氣相對濕度要提高到95%以上。

2、床畦栽培

選擇背風陰涼場地,挖深10~15厘米,長度不限的床畦。在竹片或段木上播1層菌種,撒1層干竹葉,覆蓋肥土10厘米。經(jīng)常灑水保持表土濕潤。從接種到采收經(jīng)10-12個月。

竹蓀各階段對空氣濕度及溫度的要求:

1、竹蓀在氣溫7℃以上可栽培,10-12月栽培為宜。

2、菌絲體階段:土壤濕度保持65-70%各生長階段管理。

3、菌蕾階段:溫度最好控制在20-23℃,空氣相對濕度70-75%。

4、子實體階段: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90-95%。

擴展資料:

竹蓀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珍品,子實體生長期間是禁止使用藥物防治病蟲害。

1、清除雜菌

菌絲管理期間要清除畦面雜菌、污染物,發(fā)現(xiàn)“黑、紅、綠”顏色雜菌,立即用碳銨或石灰覆蓋外加薄膜,消毒抑制。

2、水旱輪作

防止雜菌大面積感染造成減產(chǎn)損失,改種水稻,三年后方可重新種植竹蓀。

3、白蟻

用滅蟻靈或辛硫磷700倍液、25%菊樂合脂2000倍液噴殺或用明礬粉調(diào)糖水灑于白蟻喜食的芒箕上誘殺。

4、螨類

用70%克螨特200倍液或2.5%天王星2000倍液或者其他專用殺螨劑進行噴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竹蓀

在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保溫保濕。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4℃,高于33℃或低于12℃,就停止生長。

當天氣干旱時,要適當噴水,噴水時避免直噴土壤,以免造成土壤板結(jié),土壤含水量應保持在20%左右。當塑料棚內(nèi)溫度超過26℃時,應揭開薄膜降溫,中午要揭開塑料棚四角,使其通風換氣。

成蕾階段的管理,主要是避免陽光直射,保溫和防蟲、防病。子實體發(fā)育階段較適溫度為17~25℃,低于8℃或高于30℃時就會出現(xiàn)死菇。

出菇期每天上午8時,必須進行換氣和及時收菇;濕度低時,應在早上或傍晚及時噴水,噴頭要遠離菇床,避免傷害小蕾。

擴展資料:

竹蓀的藥用價值:

1、竹蓀多糖,有【防癌治癌】之效。并且有【防止腫瘤疾病】之效果?

2、竹蓀屬生理堿性食品,能調(diào)節(jié)人體血酸及脂肪酸,對血管硬化、高血壓、高血脂等中老年人常見病有顯著療效。?

3、竹蓀富含膠質(zhì)纖維,能刮油,而減少腹壁脂肪的積累,起到減肥作用。同時,有通腸防便秘之功,對細菌性腸道炎、老年人結(jié)腸病有特殊功效。

4、竹蓀具有補腎壯陽、益胃清腸、抗老防衰、消炎止痛、等多種功能。 竹蓀乃食、藥兼用的理想天然保健食品,風味之鮮美,冠于諸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竹蓀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熱門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