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菌栽培技術(shù)
生長環(huán)境
基質(zhì)
可在多種基質(zhì)上生長。可在遺留的沒有收獲出土的作物或其副產(chǎn)品中,或腐殖的樹枝、樹皮和樹根組織中生長。
溫度
該菌屬低溫菌,多于3至4月的雨后生長,8至9月在有常流水的溝渠邊緣也有生長。菌絲生長溫度為21至24℃,子實體形成與生長溫度為5至16℃。
濕度
相對空氣相對濕度一般在65%至85%。
土壤
選擇壤土、沙質(zhì)混合土,土壤pH值宜為6.5至7.5。
空氣
野生該菌的發(fā)生地,多為丘陵地帶或溝渠邊緣,通風(fēng)條件極好。充足的氧氣對該菌的生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之一。
熟料脫袋栽培
將料拌好,用17cm乘33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裝料,每袋約500克,然后高壓或常壓滅菌。滅菌后接種,置25℃下培養(yǎng),待菌絲滿袋后再延長培養(yǎng)5至6天,使菌絲充分生長,即可栽培。室內(nèi)脫裝栽培。菇房消毒后,先在每層床面上鋪一塊塑料薄膜,然后鋪3cm厚的腐殖土,拍平后再將脫去塑料袋的菌棒逐個排列在床上,一般1平方米床面可排40個,排完菌棒后輕噴水一次即可覆土3至5cm,表面再蓋2cm厚的闊葉樹落葉,保持土壤濕潤,空氣濕度85%至95%,一般一個多月,氣溫在4.4至16℃就可出子實體。
室外脫袋栽培
室內(nèi)培養(yǎng)好的菌棒也可移到室外栽培。選擇光照為3陽7陰的林地作畦,畦寬1m,深20至25cm,長度不限,整好畦后噴或輕澆水一次,用10%石灰水除滅害蟲和雜菌。脫袋排菌棒方法與室內(nèi)栽培相同,只是底層可不鋪塑料薄膜,但要注意畦內(nèi)溫度變化,防止陽光直射。
室外生料栽培
在室外選擇半陰、土質(zhì)疏松潮濕、排水良好的地方,挖深20至25cm的坑,坑底先用水澆濕,將上面任一配方料,按比例稱好,用水拌勻,在底層鋪一層料,壓平后約4至5cm,每平方米用菌種2袋,掰成核桃大小菌塊,均勻撒在料上,然后用薄層細腐殖土覆蓋,在其上鋪第二層料,厚仍為4至5cm,壓平后再以同法播種。播完后用疏松腐殖土覆蓋、厚度為3至5cm,再蓋一層闊葉樹葉,以保溫保濕。蓋完后適當(dāng)灑些水,為防止踐踏及強光直射,在樹葉上搭蓋一些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