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蝗生病了怎么治療?
1.螞蟥的運動方式
螞蟥是一種半寄生生活的動物,這就要求它的運動方式應(yīng)該適應(yīng)于它的生活方式。螞蟥的運動可以分為游泳、尺蠖式運動和蠕動三種方式。游泳時背腹肌收縮、環(huán)肌放松,身體平鋪如一片柳葉,波浪式向前運動。后兩種運動方式通常為水螞蟥離開水體時及旱螞蟥所采用,都是前#后吸盤交替尺蠖式運動和蠕動三種方式。游泳時背腹肌收縮、環(huán)肌放松,身體平鋪如一片柳葉,波浪式向前運動。后兩種運動方式通常為水螞蟥離開水體時及旱螞蟥所采用,都是前后吸盤交替使用。不過前一種是象尺蠖一樣
螞蟥的運動方式:先用前吸盤固定,后吸盤松開,如此交替前進,行進速度較快。蠕動與尺蠖【huò】式運動的區(qū)別在于蠕動使身體平鋪于物體上,當前吸盤固定時,后吸盤松開,身體又沿著平面向前方伸展。這種運動方式較慢,但可穿行于土壤中,或從人的衣襪與皮膚之間的空隙穿進去吸血。
山蛭的運動主要是爬行,其基本過程由身體伸長和緊接著縮短,以及前后吸盤作交替固著完成,這種運動模式叫吸盤式運動。山蛭爬行過程中尾吸盤是一個重要運動器官,先是尾吸盤邊膜與物體接觸,跟著吸盤中部肌肉凸壓向物體。爬行也分為蠕蟲式爬行和尺蠖式爬行。山蛭的縮短運動可分為慢縮短和快縮短。用力搖晃腹黑山蛭,它快縮短后卷成團,呈假死狀態(tài),這是一種自衛(wèi)反應(yīng)。山蛭一發(fā)現(xiàn)宿主漸漸走近時,常常表現(xiàn)出機警狀態(tài),身體前段左右搖動,以探明宿主的方向和位置 [3,5,6,16]。
2.螞蟥的覓食行為
許多種螞蟥以脊椎動物或無脊椎動物的血液為生。有的或多或少是固定生活于一個動物的個體上,接近于體外寄生蟲;有的只是一時性的侵襲一下寄主,吸飽血液后掉下來;但也有屬于普通的掠食性或腐蝕性的。
(1)以海南山蛭為例,它的覓食行為如下:
當牛漸漸接近山蛭時(1.5m范圍),牛的身體發(fā)出的輻射熱,特殊的氣味和呼出的暖濕
氣流刺激山蛭,它頭部開始轉(zhuǎn)向運動,身體前段左右擺動進行探測。隨著牛邊吃草邊接近,刺激越來越強,山蛭身體前段搖動加快,最后轉(zhuǎn)向牛的方向快速擺動,感到牛的方向和位置時,山蛭即停止擺動并快速向牛的方向爬行,幼體、亞成體或饑餓的個體爬得較快。爬上宿主動物身體,海南山蛭一般爬上牛的蹄足部位,人的小腿以下踝足部位,黎母山蛭一般爬在0.5—1m高的腰腿位置上,尖峰山蛭,一般爬上牛的蹄部人的腳底位置,侵襲宿主動物位置有種間的差異,這與生態(tài)型有關(guān)。爬上動物體表后,山蛭通過側(cè)唇化學感受器接觸動物體表,識別是否為可取的食源并尋找適合位置叮咬吸血,前吸盤不斷地在不同位置試探宿主動物體表,多數(shù)在皮薄毛稀毛細血管豐富的位置叮咬吸血。
(2)蛭的覓食行為受到來自體內(nèi)的內(nèi)源因素的影響,海南山蛭的覓食行為受發(fā)育程度,
饑餓狀態(tài)和生殖狀態(tài)的影響,山蛭生命周期中取食4次,其中第1、2次為幼體階段,第3次后進入亞成體階段,第4次為成體階段。每次取食后總是導致覓食行為抑制,第1、2和第3次取食后覓食行為抑制時間分別為21、36和46天,第4次取食后覓食行為長時間抑制,直至產(chǎn)卵后才開始出現(xiàn)覓食行為[5-7]。
3.覓食活動與氣溫的關(guān)系
山蛭覓食行為受環(huán)境溫度的影響。9℃所有的山蛭停止覓食行為,17℃所有的山蛭都有覓食行為。海南山蛭,腹黑山蛭放在強烈的太陽光下,表現(xiàn)出快宿短和強縮短,腹面卷曲成團,以減少太陽光的損傷作用。晴天不活動,陰雨天卻非?;钴S,幼蛭和餓蛭避光性較弱,成蛭和飽蛭避光性較強,晝夜活動的節(jié)律有兩個高峰,早上日出前后和晚間黃昏時刻[5]。
觀察菲牛蛭,水溫10℃,部分菲牛蛭開始活動,緩慢爬行,有的不活動。水溫12℃~15℃,大多數(shù)牛蛭活動。水溫14℃以上,所有蛭活動,表現(xiàn)出游泳活動。水溫19℃以上,牛蛭最活躍。水溫6.5℃,牛蛭全部不活動,牛蛭鉆入玻璃缸底的瓦片下面,有的互相纏繞成團。
此外,吸飽血后第2天牛蛭也不活動[6-8]。
螞蝗鉆入人體怎么治療
病情分析:,意見建議:你的情況要進行手術(shù)取出。一旦被螞蟥咬傷后,傷口應(yīng)用鹽水沖洗,無菌紗布包扎,肌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創(chuàng)傷嚴重的應(yīng)速送醫(yī)院治療。